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趣闻 > 手机访问:m.whhjs.com

【图】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历史上并不存在这一史实

来源:www.whhjs.com时间:2019-12-20奇闻指数:编辑:admin手机版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可谓是流传千古的经典故事,然而,也有人说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事。虽说诸葛亮下令斩马谡一事是实,马谡死去也是事实,但其实马谡在犯下军法后根本没有再见到过诸葛亮一面,所以不存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的经典故事,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中对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记载是如何的。

诸葛亮出兵攻魏,马谡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带兵去占领军事要塞街亭,但马谡刚愎自用、照搬兵书,把大营扎在缺水的山上,被司马懿夺了街亭,导致诸葛亮最有希望取胜的一次北伐完全失败。班师回朝后,诸葛亮为明军纪,将马谡问斩。而马谡素来是诸葛亮看重的人才,在南征孟获时出了很多有用的计策,并且两人私交甚好,所以行刑时诸葛亮泪如雨下......之后诸葛亮上表要求降职处分自己,也承担了部分北伐失败的责任。

那么,虽说马谡违反了军令,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马谡之才却是难得,为什么一定要非杀马谡不可呢?

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

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但马谡的死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

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而当时蜀汉政权的组成是荆州系和蜀地本土系构成,如果执法不严,不仅难行军令而且难以平衡政治关系。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人心惶惶。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

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把个人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蜀国还能争霸天下。其次,马谡的死虽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但不能简单说诸葛亮用人不明或失察,因为人在特殊数情况下是会变的难以预料,这方面的的例子很多,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的主要原因是马谡违亮节度,不仅打乱了军事部署而且是丧失了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是必须的,马谡被斩,是必然的。

不过也有人说历史上其实根本就不存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事,以为事实根本就不是这样的,马谡其实没有主动请罪,反而是逃跑了……

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非史实

对于马谡的结局,《三国志》中却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记载。《三国志·蜀书·向朗传》的记载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 基于此种说法,民间产生了很多相关的传说,比如在姜维传的设定中,马谡潜逃后改名宁随,并在诸葛亮病逝后重新为蜀汉效力。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则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即马谡在狱中病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则和《三国演义》中的说法相同:“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即诸葛亮下令处斩了马谡。三种说法都出自原作者陈寿。同一个作者、同一部史书中对同一个人的记载出现三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史书中确实为之罕见。

不过近年来有部分学者提出了能够解释这一疑云的观点。

据《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中的记载,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后诸葛亮待其遗孤如同己出。如果此记载属实,可证明马谡死前未曾有机会再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无必要写这么一封信。

而据《三国志·蜀书·王平传》中的记载,“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可见诸葛亮确实曾下达处死马谡的命令。

基于以上证据,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马谡在街亭举动违规,不遵诸葛亮的指示,以致最后惨败而归,无奈之下大军退回汉中。马谡是深知自己失败后果的严重性的,因此便畏罪潜逃,而身为丞相长史的向朗碍于情面或出于爱才之心,知情不报,事泄后导致他也在家赋闲达二十年之久。马谡最终被缉拿归案,并被诸葛亮处以极刑,然而还未及行刑,马谡便于狱中病故了。这种观点可以将三种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

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前往吊丧,为他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马谡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本月排行

    历史趣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