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趣闻 > 手机访问:m.whhjs.com
来源:www.whhjs.com时间:2019-11-28奇闻指数:编辑:admin手机版
在古代,有很多年龄的别称,什么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等,这些都是很多人知道的。那么弱冠之年是多少岁呢?为什么要用弱冠来形容呢?原来弱冠指的是男子20岁,这时候就会行冠礼,是古代男子的成年礼。
古代时候关于年龄的别称很多,除了比较广泛的而立、不惑之类的,还有很多用的比较少的。所以很多也许不太明白其中到底有什么意思,于是就会有人问道弱冠之年是多少岁。在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所以弱冠之年是多少岁呢,就是指男子20岁,不能用于女子。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女子满15岁结发,是及笄之年;而男子则是满20岁行冠礼。所以弱冠之年在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在如今,一个人满了18岁以后,就是法定的成年人了,一般都是会邀请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开心的过个成年的生日。但是在古代的成年礼比现在可是严谨的多。弱冠之年就是男子的成年礼年纪,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
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
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此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除了弱冠之年,还有很多的年轻别称,最常见的就是这一句:“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然后"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8岁称龆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100岁称期颐或人瑞。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