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趣闻 > 手机访问:m.whhjs.com
来源:www.whhjs.com时间:2019-10-24奇闻指数:编辑:admin手机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这首诗学的是诗的字面解释,长大后再读这首《枫桥夜泊》,体会到的是一种言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枫桥夜泊》里说枫桥,枫桥就在寒山寺的旁边,它并不单单是是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桥,它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诗人情绪的诞生地,若说《枫桥夜泊》美,小编倒认为最美在枫桥!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是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寒山寺和枫桥也因此诗的广为传诵而成为游览胜地。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唐代诗人,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市)人。《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在唐代众多诗人当中没有什么名气,不像其他大诗人一样受到世人关注仰望,他的一生可堪"潦倒",史书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只有只言片语,甚至连他的生卒年日都为"不详"。他留传给后世的诗作不到50首,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首《枫桥夜泊》。如果没有这首流传至今的七绝,恐怕都没人知道历史上还有个叫张继的诗人。
张继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正是他平生最痛苦失意之时,因为据说那时他刚刚得知自己落榜的消息。而此时大唐帝国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变得国事衰微,整个国家动荡不安,一大批的文人雅士纷纷逃难江南。个人的不幸加上家国时代的不幸,让这位诗人满腹的愁绪。在那个秋天的夜晚,张继流浪至江南姑苏,客居于寒山寺外的小船里。一千多年前那个萧索寒冷的漫长秋夜,对张继来说大概是刻苦铭心的吧,他根本无心睡眠,"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他在秋天的夜晚愁闷了整整一宿,满腹的哀怨惆怅无人诉说只能寄情山水,痴痴呆呆的听着寒山寺的钟声,头顶着凄凉的秋月凝望着远处星星点点的渔火,发了一夜的呆。
他失眠了。他也许会想:常言世人愚钝,他张继何尝不是一个凡夫俗子呢?想想真是讽刺,自己日日勤学苦练学富五车志向远大,却屡试不第榜上无名,空有满腔爱国心却报国无门,难道这一生注定要和其他人一样庸庸碌碌了此残生吗?眼看着大好河山被外夷烧杀抢掠自己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流离失所四处漂泊,真是可悲可叹,生亦何哀死亦何苦!人生如梦,但看江枫秋月。
枫桥是江苏苏州西郊的一座古桥,位于虎丘区枫桥街道,跨上塘河。枫桥以唐代诗人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而闻名天下,现与寒山寺、铁铃关和枫桥古镇共同组成枫桥景区。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枫桥和寒山寺都是新近重新修葺过的,连油漆都是新的,这绝不是《枫桥夜泊》诞生时的那座桥和那座寺庙,千百年来,这座桥及其附近的景色因为人为的自然的因素不断更迭变幻,但是那首《枫桥夜泊》却传唱至今始终未曾改变,似乎在娓娓诉说着一千多年前那个发生在大唐时代的迷离幻夜。
它是座单拱石桥,桥身呈弧形,长仅10余米,高有多少也就不难想见。枫桥是小,小得在桥们中属于“小家碧玉”。枫桥始建于唐,估计当时就是这个规模。因为它虽曾毁于清咸丰10年(1860年),但在同治6年(1867年)就已重建,相隔时间不长,再造时想必不至“减其旧制”。这就是枫桥,它简单得令游人一览无余,很快就把玩完毕,不过在这里能感受下当时《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意境倒是很美好的一件事。小编也愿有日夜泊枫桥之下,在充满灵气的环境中寻找感觉,没准也能吟出一首好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