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趣闻 > 手机访问:m.whhjs.com
来源:www.whhjs.com时间:2019-10-12奇闻指数:编辑:admin手机版
如今社会,人们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希望自己的生活更有品味,而不断的在社会竞争中拼搏、努力。不如换个想法,学学我们古代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安贫乐道,归隐于山林之中,对官爵地位毫无兴趣。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传千古,让我们放松放松,感受陶渊明的心境。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 《与子俨等疏》 )到了而立之年才投耒去学仕( 《饮酒》 )还有《五柳先生传》。该文是诗人自况之作,萧统《陶渊明传》中曾说:渊明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这种生活,使得陶渊明的早年,既对老庄学说很感兴趣,同时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既洋溢着对自然的喜爱,又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幻想。
从陶渊明 29 岁到 41 岁 13 年中,他过着出仕、闲居、出仕、闲居的动荡摇摆的生活。因其闲居,有隐的意味,故称为时官时隐。陶渊明在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思想支配下,再加上生活的困难,陶渊明便出仕了;但是黑暗的现实不可能使他的理想得以实施,出仕的生活很不得志,数次出仕又退隐闲居。
陶渊明的晚年,对统治者完全绝望,采取的是一条洁身自好的道路。他放弃了大济苍生的愿望、志向,而以儒家独善其身为其主导的思想,采取道家的委运乘化的人生态度, 22 年一直躬耕田园,隐居不仕, 427 年 11 月,便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三岁。
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