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趣闻 > 手机访问:m.whhjs.com

【图】传播宗教信仰的信使 传教士

来源:www.whhjs.com时间:2019-10-09奇闻指数:编辑:admin手机版

世界上有许多的宗教,各个宗教之间并不是没有融会贯通之处,那要怎样让自己的宗教不远万里传播到其他地方呢?靠的就是传教士。中国在元明期间,就有三教合一之说,指的是儒教、道教和佛教。也正是因为三教合一,才让古代中国更好地发展。最早的传教士就是起源于佛教,是丝绸之路时向其他国家传播自己的宗教信仰。

1.传教士的简介

传教士,一般指西方国家中一部分传播基督教的人士。基本指的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很少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大部分宗教使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 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教的宣教师。因为《马太福音》里耶稣讲:"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 1622年,负责新大陆传教区的教廷传信部(今万民福音部)成立。 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模传教的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送出它的信仰。

2.传教士的组织形式

新约时代以后,各地区都有教会团体,传教工作就由这些团体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推动,较少派遣教士到远方去宣传福音。假使派遣传教士到远方,一般来说则需要外交关系来支持传教的工作,例如600年左右叙利亚教会派传教士到中国介绍景教;1289年罗马教宗尼克拉四世(Nicholas IV, 1288-1292)派使节方济会传教士孟高维诺(John P. of Montecorvino, 1247-1328)到中国元朝来介绍天主教;或是帝国主义时代派遣传教士到殖民地去。另一方面传教士的个人动机也是促使他们到远方传教的因素;有些因神修方面的动机,像爱尔兰和苏格兰的会士到西北欧洲传教(500-1000年);有的出自救人或教化的动机,像殖民地时代的传教士。 1881年日本的传教士和神学生 16世纪,由德国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蔓延到瑞士、英、法、荷兰等国。天主教会为了抵制新教,于1534年组织了耶稣会。西班牙贵族伊格纳蒂·罗耀拉是耶稣会的创立者,他曾在萨拉曼加大学和巴黎大学研究了多年神学,他的《精神锻炼》一书阐述了耶稣会组织纲领原则。耶稣会以总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下设咨议会,实际权力集中于总管罗耀拉手中。1540年9月27日,耶稣会经罗马教皇正式批准。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主义向海外大肆扩张的进程,耶稣会派出了一批又一批传教士赴海外传教,实践其创始人罗耀拉"为基督征服世界"的誓言。

3.传教士的传播方法

欧洲传教士为了打开传教之路,很注意用欧洲也存在高度发达的文明的事实打击中国人的中国中心的文化观。他们的翻译西方科技著作,介绍世界地理和域外文明,都服从于这一目的。[8] 在明代,欧洲传教士向中国输入宗教和科学,传播科学并不比宗教少,因为中国人需要科学知识,只谈宗教不能得到士大夫的尊信。清代康熙前期也有传教士,但是他们很少谈科学(除一些天文历法),这是因为汉人不敢接近西洋人,传教士失去士大夫的支持,宗教也就遭到满族统治者的压迫,不能像明末那样顺利发展。 而在当时来华的传教士的科学素养并不比明朝中国的学者高明多少。 传教士与中国(一) 16世纪欧洲思想界的主导因素依然是神学,科学依然处于裨女的地位。耶稣会兴办教育的目的也只是让传教士掌握必要的知识以论证上帝的存在。《几何原本》的传播就是很好的例子。《几何原本》最为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它严密的逻辑体系,传教士学习《原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这种形式逻辑运用的宗教论证中。在传教士眼里科学仅仅只是一种感悟上帝的手段。明代的传教士利玛窦,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正如他在《中国札记》中所说:"于天主教的信仰奥秘相比,那(科学)真是雕虫小技而已。"

4.传教士的积极因素

近代以来,中国华北地区灾荒频仍。面对千百万忍饥挨饿的灾民,自发组织的义赈活动和义赈团体在社会上纷纷兴起。在华传教士们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从博爱、慈善的愿望出发,亦加入了赈灾救荒的行列。他们筹款捐资、设立灾民学校、修堤筑坝等标本兼治的措施,救助了大批灾民。 在近代史上,我国华北地区灾荒频仍,水旱连年。据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文海等人所著的《中国近代十大灾荒》附录《中国近代灾荒年表》统计,1840年至1949年的110年间,华北地区只有9年没有灾荒记录,其它101年中每年都有一种或多种灾害,常常水旱灾交替,虫疫灾随行,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面对种种灾难,各地传教士早在入华之初就进行过零星的赈灾救荒活动。在1876年至1879年的"丁戊奇荒"中,传教士的赈灾救荒活动开始趋于组织化。在华洋义赈会的组织与协调下,教会的赈灾事业日趋发展,并成为教会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筹募款物,赈济灾民。

5.清代著名画家传教士

吴历(1632年—1718年)清初书画家,天主教传教士。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南常熟(今属江苏)人 。少时学诗于钱谦益,学画于王鉴、王时敏。康熙二十一年入天主教,继至澳门进耶稣会,前后在嘉定、上海等处传教三十年。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桃溪集》、《墨井画跋》。 为“清初六家”之一。幼学画,稍长学琴。早年多与西人牧师、神父往来。1681年,吴历决意随柏应理神父赴罗马觐见教皇,原欲经澳门乘荷兰船赴欧洲,已至澳门,却未能成行,遂留居澳门约5个多月。1682年在澳门加入耶稣会,受洗名为西满·沙勿略,并遵习俗取葡式名雅古纳。常居圣保禄教堂,吟诗作画,有《渔山袖珍册》、《白传湓江图卷》、《秋山红叶图》等作品面世。此时他的绘画,明显有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之处。同时还著有《三巴集》,“三巴”即以其居地澳门圣保禄教堂之译音为名,其《澳门杂咏》30首,均与澳门有关,实为早期澳门重要的文学史料。1682年离澳,在江浙一带传教。卒于上海。

本月排行

    历史趣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