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趣闻 > 手机访问:m.whhjs.com
来源:www.whhjs.com时间:2019-10-02奇闻指数:编辑:admin手机版
包公在历史上是公正廉明的代名词,但凡提起来就是正面角色。在许多影视剧里也塑造过不少包公形象。但是无论哪个演员来演绎,包公都脱离不了黝黑的皮肤,额头的月牙,一脸正气的样子。这种稳重可靠的形象来源得益于他做官期间的种种政绩,和几庄大案的公正判断。也是现代做官的人的榜样。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在世人的心目中,包公是一个黑脸大汉的形象。在戏剧和电影里,额头上还有一个月牙,头戴官帽,身穿蟒袍,一副凛然正气、嫉恶如仇的样子,是公平、正义和正气的象征。走进包公湖西侧的包公祠,在大殿上可以看到一尊包大人的坐姿铜像,高达3米,重2500公斤。“正大光明”的匾额悬挂在坐像的上方,蟒袍冠带的包公头戴官帽,长髯飘胸,正襟危坐,双眉紧锁,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一手握拳,一手扶椅,仿佛要拍案而起。
站立在高大威严的包公像前,你会感到自身的卑微与渺小。凛然正气的包公,让奸邪、阴暗、虚伪昭然若揭,让正义、公平、真诚得到强力扶持。这一尊坐像与人民心目中的包公形象大体吻合。然而,在包公坐像的右边墙壁上,有一副包公的真实画像。据说,历史上真实的包公,并非是戏剧中脸谱的形象。其实,包公是一个白面书生,只有1.6米的个头,温文儒雅,和善可亲。因为他的个头比较矮,每次上朝时,经常被人挤搡。皇帝与包大人对话时,往往是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于是,龙颜大怒。下令把包大人的冒翅加长,并规定所有的文武百官在上朝时不得碰到包大人的帽翅,违者问斩。
此后,每次上朝时包大人的周围总能空出一片地方来,皇上一眼便能看到他了。因此,包公坐像上的官帽翅,每边都要比正常的多出3寸。自从元代有了脸谱之后,黑脸代表的是忠臣,而白脸代表的是奸臣,为了美化人民心目中包公的形象,所以逐渐把他给脸谱化了。经过明清戏曲舞台上的不断演变,才形成了头戴月牙的黑脸形象。这个月牙图案犹如悬在夜空中的一轮明月,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希望。民间传说包公是天上星宿下凡,可以“日断阳夜断阴”,所以包公在戏曲中出现“日月阴阳脸”的脸谱。这大概是一种寄托,一种崇拜,一种愿望,也是一种民心所向吧!基于这种心情,谁还会去考究包公的真实面貌呢?
生活中有“老嫂如母”的说法,据说是源自包公的家世。有的说包公父母早亡,自幼失去了双亲,是由嫂子养大的;有的说包公的母亲在即将临产的时候,他的父亲包令仪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猛虎向他扑来,他惊醒之后非常吃惊,感觉这是一个不祥之兆。包公出生的时候,全身漆黑而且不哭不叫,非常怪异。包公的父母在惊疑之中,把包公扔到家门口的池塘里。当时正值夏季,池塘里长满了荷花,包公被荷叶托住没有掉进水里。恰巧包家的长嫂到池塘来洗衣服见到了包公,就偷偷的抱回家中抚养成人。因此,包公视长嫂如母。京剧中的《赤桑镇》和包公祠的配殿里,都有包公铡包勉的故事,歌颂了包公铁面无私,不循私情,大义灭亲,秉公执法的形象。
事实上包公并不是由长嫂抚养长大的。在宋代的史书当中没有包公有兄长的记载。后来的包氏宗谱中曾记载过包拯有两个哥哥,但是都在早年去世了,实际上包公是一个独生子,没有哥哥就不可能有长嫂。《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岀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从此步入仕途。至于“长嫂如母”的说法,有人考证是出于包公的小儿子包綖身上。据说包公的上七世和下七世都是单传。《宋史.包拯传》和《宋史演义》中均记载说,包公有一子名包繶,娶妻崔氏。曾任潭州通判,不幸壮年去世,没有留下孩子。崔氏甘心守节,不再改嫁。包公一直到59岁身边都没有一个子女,但是这一年,有一个包公的媵妾离开了包府。
《包拯传》中,有“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命曰綖”的记载。包公于64岁去世后,包繶则由崔氏抚养长大。这应该是长嫂如母故事的原形。只是包公是指包綖,长嫂是指崔氏了。崔氏后来受到朝廷的表彰,宋史中还立有《崔节妇传》,说明她的事迹当时就很有影响。因为古时“公”是对人的尊称,包拯在当时就被尊称为包公。包公的儿子包綖,在当时也应被人称为包公。久而久之这个长嫂如母的故事被人嫁接到包拯的身上,这个故事也就随着包公的威名传扬开来了。包公的父亲包仪,做过福建惠安县的知县,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是一个官阶不高的闲散官员。包公也就出身在小官僚家庭,和普通人没有多大的差别。至于包公身世的传说,不过是封建时代所谓“天降大任于此人”思想的一个具体反映,是人民为了衬托他的形象和作为而已。